臺灣地屬亞熱帶及熱帶海洋型氣候,夏季炎熱潮濕,又因全球氣候變遷影響,氣溫近年持續上升,尤以每年戶外溫度較高季節如 7月至 10月,為發生熱疾病就醫之高峰期,尤其對於在戶外從事例行性作業,如營造作業、道路養護作業、電線桿維護作業等戶外工作者,具有顯著熱危害風險。


因應勞工於戶外高氣溫環境下作業,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- 第 324 之 6 條 高氣溫戶外作業危害預防。
雇主使勞工從事戶外作業,為防範環境引起之熱疾病,應視天候狀況採取下列危害預防措施:

 

1. 降低作業場所之溫度。(運用細水霧進行灑水) 

2. 提供陰涼之休息場所。(設移動式的遮陽帳棚或遮陽傘,提供冷毛巾、冷水、淋浴間等用品與設備。) 

3. 提供適當之飲料或食鹽水。(建議每15至20分鐘喝1次,每次飲水150至200毫升。)

4. 調整作業時間。(避免勞工長時間,或於中午高溫時段作業。)

5. 增加作業場所巡視之頻率。

6. 實施健康管理及適當安排工作。

7. 採取勞工熱適應相關措施。

8. 留意勞工作業前及作業中之健康狀況。(組織夥伴系統,勞工彼此注意健康情形。)

9. 實施勞工熱疾病預防相關教育宣導。

10. 建立緊急醫療、通報及應變處理機制。(現場置備足夠之體溫、血壓、心跳速率量測裝置實施監測。)

cts_beverages_mineralwasser_copy.jpg

 

另外,有以下情形時,可能顯示勞工具有熱危害風險,需即採取必要之危害預防及管理措施:
1. 未熱適應者體溫超過38°C,或已熱適應者體溫超過38.5°C時。
2. 勞工持續數分鐘之心跳速率(次/分鐘)超過180減去勞工年齡之數值 (180-年齡)時。
3. 勞工在停止體力負荷作業1分鐘後之心跳速率高於120(次/分鐘)時。

  

 

熱疾病發生的臨床症狀與緊急處理

 

常見的熱疾病及症狀:
1. 熱痙攣: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勞動,因大量流汗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況。
    症狀:流汗、肢體肌肉局部抽筋,常發生於腹部、手臂、或腿部。
2. 熱衰竭:因大量出汗、嚴重脫水,導致水分與電解質缺乏引起的血液循環衰竭。
    症狀:頭暈、頭痛、噁心嘔吐、大量流汗、皮膚濕冷、無力倦怠、臉色蒼白、心跳加快、血壓降低。

3. 橫紋肌溶解症:因遭受過度熱暴露以及體能耗竭,骨骼肌(橫紋肌)發生快速分解、破裂與肌肉死亡。當肌肉組織死亡時,電解質與蛋白質進入血流,可引起心律不整、痙攣與腎臟損傷。
    症狀:肌肉痙攣與疼痛、尿液呈異常暗色(茶或可樂的顏色)、虛弱無力活動。
4. 熱中暑:因體溫調節功能失常、中樞神經系統失調,造成人體體溫持續升高。
    症狀:體溫超過40°C、行為異常、產生幻覺、意識不清、呼吸困難、激動焦慮、昏迷、抽搐、皮膚乾燥發紅(無汗)。

  

 

熱疾病緊急處置原則(遮陽>>>脫衣>>>降溫>>>補水>>>送醫)
1. 移至陰涼處躺下休息。
2. 鬆開衣物並移除外衣、鞋子、襪子。
3. 使用冷敷袋服貼於患者頭部、頸部促進降溫。
4. 患者恢復意識後可給予清涼水與電解質飲料。
5. 持續注意勞工健康狀況,若未改善,應立即就醫。

 

  

堅尼士可協助您評估高氣溫熱危害的風險與撰寫熱危害計畫書,並提供專業的教育訓練,歡迎您來電(02-22990337 )或 填寫表單洽詢。

 

 

堅尼士以ESG永續概念架構的創新數位化管理,
為您掌握全方位工程品質。

contact us